- 杨川;张贺;刘兴利;孙英贤;张薇;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后心室肌波长的整复性变化对心室纤颤(室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15只,采用心脏外科的方式开胸,切开并悬吊心包,暴露心脏。将64导心外膜标测电极置于左心室游离壁,将双极刺激电极(大头导管)置于64导心外膜标测电极旁,靠近室间隔侧。分别对正常的和急性缺血的心室肌以25mV为输出功率的程序化刺激(S1、S2),分别测量15条实验犬正常和急性缺血后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APD)、传导速度(CV)及波长(WL)的整复性曲线的斜率及室颤阈值。分析正常和急性缺血后室颤阈值和3个斜率值的变化特点及差异。结果对正常和急性缺血心室肌诱发室颤的最长周期值(PI)进行比较,发现室颤阈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对两组APD、CV及WL整复性曲线的斜率进行比较,WL整复性曲线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急性缺血发生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更加容易诱发室颤;②WL的整复性对于预测室速转变为室颤的可能性优于APD和CV各自单独的整复性,可作为评估患者室颤发作可能性大小的有效指标。
2009年05期 v.38 387-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永平;杜兰芳;张月萍;张国成;冯明;
目的研究中药宝宝乐对下丘脑腹内侧区(VMH)神经元放电模式构成比的影响。方法利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对照组、厌食组和治疗组3组模型动物VMN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分析宝宝乐对VMN神经元放电模式构成比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大鼠的VMN神经元均有a、b、c、d4种放电模式,且VMN神经元4种放电模式的构成比在各组中有所不同。模型组a型放电模式比例显著增高,c型显著减少,而治疗组动物a型和c型放电模式的构成比恢复正常,b型和d型放电模式所占比例在3组中无显著性变化。结论VMN神经元不同自发放电模式携带不同强度的饱信息,中药宝宝乐治疗能使VMN神经元自发电活动恢复正常的构成模式。
2009年05期 v.38 390-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聿杰;张世光;郑晓伟;齐国先;
目的本研究通过制作GK糖尿病大鼠及非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在糖尿病大鼠合并心肌梗死时与非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时的变化,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心脏病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体质量在200~250g的雄性GK糖尿病大鼠及其对照雄性Wistar大鼠通过开胸手术结扎麻醉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在体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前测量血糖。手术成功后分组饲养大鼠3周。3周后,测量血糖,活体剪取心脏,进行iNO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①GK糖尿病大鼠血糖明显高于Wistar大鼠血糖(P<0.05);②Wistar心肌梗死组与GK心肌梗死组在缺血区可见到心肌细胞iNOS大量阳性染色,但GK心肌梗死组与Wistar心肌梗死组相比,iNOS阳性染色减少,二者吸光度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Wistar心肌梗死组与GK心肌梗死组iNOSmRNA表达在缺血区明显增加,但GK心肌梗死组iNOSmRNA表达减少,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在糖尿病大鼠合并心肌梗死时其在缺血区的表达是降低的,表明高血糖可能抑制iNOS的表达,使体内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不利于梗死后血供的恢复。
2009年05期 v.38 393-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齐海燕;许崇安;王健民;温丽敏;姚程;
目的将新型自杀基因——酿酒酵母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YCD)导入人T淋巴细胞,在体外证明YCD自杀基因体系的有效性,为自杀基因应用于体内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脂质体法转染包装细胞293T,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病毒上清转染活化后的人T细胞,应用Pu-romycin筛选扩增,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噻唑蓝(MTT)法检测其对前体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通过高速离心富集RV、CH-296包被+离心感染法等,对经高效扩增的人T淋巴细胞基因感染率可达38.2%。RT-PCR可检测到转基因T-YCD细胞中YCD基因的表达,筛选出的转基因T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无显著变化。体外实验证实转基因T淋巴细胞可被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显著杀伤。结论利用pMSCV-YCD-Puro载体,可将YCD基因高效导入人T淋巴细胞,快速筛选出阳性细胞;转基因T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功能未受显著影响,在体外证实导入YCD的转基因T淋巴细胞可被5-FC有效杀伤。
2009年05期 v.38 396-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思仪;杨思思;张更谦;郭大玮;牛蕾蕾;
目的研究DYS716,DYS7212个Y-STR基因座在山西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获得其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探讨其法医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DNA来自114名山西汉族健康男性血液,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型,银染显带后保存。按照ISFG原则命名等位基因。结果研究发现山西地区114名汉族男性DYS716,DYS721分别有5个等位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DYS716:15-0.0263,16-0.1754,17-0.5263,18-0.2456,19-0.0263;DYS721:9-0.0526,10-0.5351,11-0.2193,12-0.1842,13-0.009;DP值分别为0.6361,0.6344。在114名个体里共发现了17个单倍型,其DP值是0.8810。20名女性对照无扩增产物。
2009年05期 v.38 399-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惠红;
目的测定妇科泡腾栓的溶出度,考察制剂质量。方法采用转篮法进行妇科泡腾栓体外溶出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含量,计算累积溶出量,按Weibull模型求得参数Td、m,并对参数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实验操作方法简便,结果准确,3个批号栓剂组内、组间溶出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泡腾栓的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2009年05期 v.38 402-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浩;卢汉生;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2例。其中髋臼骨折应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内固定;骨盆后环损伤应用骶髂螺钉或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骨盆前环损伤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52例随访完全,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根据Matt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40例,占77%,满意8例,占16%,不满意4例,占7%。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和Majeed骨盆损伤疗效标准,优34例,占67%,良7例,占12%,可6例,占11%,差5例,占10%。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例,4例BrookerⅡ级异位骨化,3例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结论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情稳定后,应尽早手术治疗,尽可能解剖复位髋臼骨折,同时合理处理骨盆前后环损伤,其中髋臼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其复位质量是决定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2009年05期 v.38 404-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