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论著

  • 辽宁省农村高血压患者中知情者的自我防护行为调查研究

    于淼;董媛媛;孙兆青;张心刚;郑黎强;孙英贤;张大义;李觉;胡大一;董光辉;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4—2006年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8个乡镇≥35岁常住居民45925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辽宁省阜新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9.5%、20.2%和0.9%。有61.9%的高血压患者认为高血压不会对自己的生命产生危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超体质量、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必须认真开展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

    2009年01期 v.38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嗜酸乳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黏液细胞的影响

    李云燕;卢放根;侯恒;张义平;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黏液细胞、黏蛋白MUC2的表达,了解其治疗UC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嗜酸乳杆菌(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阴性对照(冻干赋形剂)组、模型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自由饮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7d造模,同时给予嗜酸乳杆菌、美沙拉嗪灌胃治疗。黏液组织化学(AB/PAS)法计数结肠黏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黏蛋白MUC2的表达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UC2的基因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小鼠结肠黏液细胞数、黏蛋白MUC2含量减少,MUC2的基因表达下降;嗜酸乳杆菌和美沙拉嗪不同程度增加结肠黏液细胞数量、黏蛋白含量,促进MUC2的基因表达,嗜酸乳杆菌高剂量组效果较显著。结论嗜酸乳杆菌对急性期UC小鼠有治疗作用,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嗜酸乳杆菌促使结肠黏膜MUC2的表达上调和结肠黏膜中黏液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2009年01期 v.38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农村地区蒙汉两族成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病的现况调查

    李梅琼;于彤彤;孙兆青;郑黎强;张心刚;孙英贤;李觉;胡大一;

    目的分析农村地区蒙汉两族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水平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在2004—2006年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35岁常住居民(≥5年)45925人进行相关信息调查;采用WHO诊断标准定义超重和肥胖,经2000年全国人口进行标化。结果辽宁省农村地区汉族、蒙族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8.3%和5.1%、34.1%和6.1%。2000年全国人口标化率分别为27.9%和5.0%、33.8%和6.0%。蒙族居民的患病水平均显著高于汉族居民。分性别比较,蒙汉两族女性居民均高于男性居民,且两族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大呈降低趋势。结论阜新地区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2009年01期 v.38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心肌灌注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王文君;向小平;宁新惠;周喆;刘宇;宋予苹;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7d及90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9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介入治疗效果、TIMI3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罗非班组校正TIMI帧数、术后2hST段回落程度、酶峰值及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无复流发生率及9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术后7d及90dEF、LVEDV、LVESV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联合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可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心肌水平再灌注状态,改善左室功能,提高临床预后。

    2009年01期 v.38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5-氮-2′脱氧胞苷对T24膀胱癌细胞RUNX3基因去甲基化的转录调节作用

    崔军;于秀月;刘勇;李建武;

    目的研究甲基化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dc)对T24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RUNX3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方法不同浓度5-Aza-dc处理T24膀胱癌细胞后,采用四唑盐(MTT)比色观察细胞经药物处理前后的生长活性;以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细胞处理前后RUNX3基因mRNA的表达,RUNX3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率的检测。结果5-Aza-dc抑制T24膀胱癌细胞的生长;细胞凋亡增加;RUNX3基因甲基化逆转;mRNA表达恢复。以上作用与药物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5-Aza-dc能逆转T24膀胱癌细胞的RUNX3基因甲基化,恢复该基因的表达,诱导T24膀胱癌细胞凋亡。

    2009年01期 v.38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无蒂型外生性肝癌的螺旋CT诊断

    陈鑫;郭蕾;余霞玉;黄汝杭;梁爽;

    目的分析无蒂型外生性肝癌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并探讨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无蒂型外生性肝癌的螺旋CT表现;评价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增强方式及程度、伴随征象等。结果9例无蒂型外生性肝癌均与肝脏边缘相连,呈向肝外生长的大肿块,病灶与肝连接处分界不清,并可见"鸟嘴征";其CT表现与肝内原发性肝癌相似,8例病灶内见"更低密度"坏死区,5例强化为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4例病灶周边见迂曲血管影;CT多平面重建能更好地显示肿块与肝脏的关系。结论无蒂型外生性肝癌CT表现有一定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其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2009年01期 v.38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技术改进

实验研究

  • 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la的影响

    薛翠芳;赵和平;

    目的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浆和肝组织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la)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治疗组在实验开始后给予降脂益肝冲剂,同时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活饮用水灌胃,8周末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肝组织TXB2和6-Keto-PGFla含量及其比值(T/PG比值)。结果治疗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改善,6-Keto-PGFla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XB2含量、T/PG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降脂益肝冲剂对大鼠血浆和肝组织TXB2、6-Keto-PGFla的含量及其比值具有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之一。

    2009年01期 v.38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脂肪肝肝组织脂质含量与肝功能关系的实验研究

    谭华炳;贺琴;李金科;

    目的探讨脂肪肝肝组织脂质含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64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B组、C组、D组、E组给予高脂饲料(84.4%标准饲料+10%猪油+0.5%胆固醇+0.1%胆盐+5%蛋黄粉)和白酒复合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B组、C组、D组、E组分别给予肝康Ⅳ号(GKⅣ)低、中、高剂量和东宝肝泰灌胃干预,设空白对照F组。第6周末处死动物取肝脏制备10%的肝匀浆查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腹主动脉抽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B组、C组、D组、E组与A组比较,TC、TG含量明显下降(P<0.05~0.01),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在TC、TG方面,C组、D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T、AST方面C组、D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KⅣ能有效降低肝脏组织脂质沉积,防止ALT、AST的升高;ALT、AST与TC、TG的沉积量有密切的关系。

    2009年01期 v.3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会议纪要

研究生论坛

影像诊断

调查研究

综述

临床研究

药物研究

中医中药

药事管理

卫生管理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