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 穴区带疗法概述

    <正> 经络——穴区带疗法,是一种新医针灸疗法。它不同于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但又没有离开针灸疗法的基本经验。其主要依据是:当人体某脏器或组织发生疾病时,相应地在体表特定部位会出现敏感点(区)。这种疾病在体表反映的敏感现象是有规律的。敏感现象的出现不但有其必然性,而敏感点出现的部位也有相对的固定性。我们把这些疾病在体表的反映联系在实践中初步总结出三十五条敏感带,叫“穴区带”。治疗时,

    1974年0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区带疗法的方法

    <正> 按带找点(区),以点为穴。这是穴区带疗法的要领,也是实施这种疗法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根据病人体质的差别,机能状态的特点,疾病缓急的异同,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方法与手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治疗的目的。分带、取点、针法都是穴区带疗法中的主要环节,略称过“三关”。

    1974年02期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呼吸系统疾病

    <正> 经络—穴区带疗法治疗面较广,治疗病种较多,不便一一列举。这里只是按系统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病种予以介绍,并附病案举例及插图。列举这些病种、病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具体的指示出各种疾病敏感压痛点最多出现的主要部位与规律,和疾病治疗效果反应的情况,供查找敏感点时作参考。一般来说,敏感点出现的部位,多是反应疾病所在的位置,不大反应疾病的性质与

    1974年02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消化系统疾病

    <正> 溃疡病溃疡病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溃疡多在胃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球部产生。为一种常见慢性病,多发于青壮年。本病病史常较长,反复发作。一般与季节转变、过度疲劳、饮食失调有关。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疼痛常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其疼痛具有三个特点,即: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胃小弯溃疡,疼痛发生于食后

    1974年02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神经系统疾病

    <正> 头痛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很多疾病的早期常伴有头痛,如颅内(血管、膜、感觉神经)或颅外 (颅骨膜、帽状腱膜、肌肉、血管、神经及皮肤)的痛觉敏感组织受到刺激时,如动脉扩张、血管的被牵引,炎症和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等均可引起头痛。五官科疾病也有引起头痛的。此外由于一定的外界及内在的影响结合神经类型的特点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失调、痛阈降低,血管植物神经调节不良,头颈部肌肉的持续收缩,亦为常见的引起头痛原因之一。

    1974年02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正> 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的总称。本病系通过血行、淋巴途径或经尿道上行感染所造成的炎症疾病。多见于女性及儿童。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称急性尿路感染,超过6个月为慢性尿路感染。尿道炎和膀胱炎的主要表现是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或尿道刺激症状。严重者有脓尿和血尿。膀胱炎者膀胱区有压痛。急性肾盂肾炎,除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症状外,可伴寒战、发烧,但也可不发烧。腰部酸痛,腰酸可沿输尿管方向放射,达腹股沟或会阴部。肾区垂击痛。脓尿或血尿等。

    1974年02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见外科感染

    <正> 疖痈疖是单个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发于颈背、腋及面部等毛囊较多的部位,面部疖,中医称“疔”,因面部口鼻三角区的静脉与颅内血管相通,处理失当有感染到颅内的危险。生在颈后或臀部的疖,往往此起彼愈,窜发不停,持续3~4个月不愈,叫多发性疖病。痈是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灶中央形成多个脓头,似蜂窝状,疼痛剧烈。严重的可有高烧、寒颤、头痛、头

    1974年02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血管系统疾病

    <正>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血管疾患,主要病变为血管内血栓形成,管腔闭塞,最后导致肢体坏死。多为青壮年男性患者。常发生在下肢。轻症者表现为动脉缺血现象,如肢端发凉发麻、颜色改变、疼痛、间歇性跛行等。重症者还有营养障碍,如肌肉萎缩,肢端溃疡,坏死等,患肢动脉搏动消失(上肢可检查肱、挠动脉搏动,下肢可检查股、腘、胫后,

    1974年02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运动系统疾病

    <正> 颈部扭伤、项痛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俗称“落枕”。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本病或有轻度外伤史。往往在起床后发现头向一侧歪斜,颈项部有牵拉、酸痛等不适,活动受限制。在受伤一侧的颈部、肩部及背部肩胛间可有牵引痛,往往有明显压痛点,肌肉痉挛,但无肿胀等异常。颈椎无明显压痛及畸形。

    1974年02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皮肤疾病

    <正> 荨麻疹急性发作,常有进食某种旦白质类食物,如鱼虾等海鲜,或服用药物,或对寒冷敏感,或有肠寄生虫史等。可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但又不断成批发出,每天发一批至几批,至一周左右,停止发生。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损害为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

    1974年02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眼病

    <正>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或火眼。中医属天行赤眼范围,多见于春秋二季,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本病主要病症:结膜充血,越近穹窿部结膜充血越明显,血管弯曲不规则,呈网状。有多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附着于脸缘,所以晨起不易睁眼。轻者有痒、灼热和异物感;重者有怕光流泪及眼睑水肿。如有疼痛应注意角膜是否蔓延到。有时还可以在球结膜或角膜缘出现园形疱疹。应与睫状充血相鉴别:

    1974年02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耳鼻咽喉及口腔疾病

    <正> 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称“乳娥”。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受凉、疲劳,生活失调和抵抗力降低常是诱发因素。其主要症状为咽痛,吞咽时更痛;不同程度发热,小儿高烧有时可引起惊厥;全身不适,酸痛无力,也可头痛及胃口不好。检查时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点状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有时融合成一片,称假膜。颔下淋巴结常可肿大,并有压痛。若咽部弥漫性充血明显,而

    1974年02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剌治疗骨剌

    <正> 一、病例简况:我科在门诊中积累了跟骨骨刺2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是30—40岁的4例,40岁以下的23例。职业:干部、教员、工人、农民、营业员和家庭妇女。全部病例均经拍片诊为骨刺。二、治疗方法:我们认为骨属肾而疼又在足跟,经脉之经过跟中的又只有足少阴肾经,故采用了足少阴肾经的太溪、水泉,三阴交后(经验穴)为主穴,有的也加配了太冲、内庭等穴,用针刺手法治疗。

    1974年02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区带不留针麻醉

    <正> 穴区带不留针麻醉,是我们穴区带研究小组在总结经络——穴区带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针麻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术前针刺诱导一段时间后,拔去针,再消毒,开始手术,术中病人身上不留针。两年多来的临床应用,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针麻方法。通过对经络——穴区疗法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体会到:(1)穴区带针刺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如对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炎、丹毒、软组织扭伤等多能收到褪红

    1974年02期 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肾”穴封治愈偏头痛5例

    汤冰;

    <正> 1970—1972年间,本人曾用“正肾”(盐酸肾上腺素)行阳白穴位封闭治疗5例偏头痛,均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药物配制:用2毫升注射器临时抽取千分之一的“正肾”注射液0.1毫升,加灭菌注射用水至1毫升配成十万分之一溶液,即可作穴封用。二、操作方法:嘱患者两眼平视,于患侧正对瞳孔眉中直上1时处标好阳白穴位。注射时用4~5号小针头正对阳白穴位刺至骨膜,然后退出少许,回抽无血推入配好的

    1974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历史的启示

    <正> 毛主席告诫我们说:“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鲁迅就很重视对历史的研究,他说:“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遵循这些教导,我们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了一些中国医学针灸史、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等历史知识。通过这些学习,使我们对中国医学,特别是针灸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如何批判地继承,大胆的创新,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74年02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